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ID:22671149

大小:22.69 KB

页数:12页

发布时间:2023-08-31 15:45:02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1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2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3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4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5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6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7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8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9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对语文教师来说,把握好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是用好新课标的关键。Part.1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时代新要求新课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代表党和国家对语文教育的“刚性需求”。一是顶层设计。教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有政治属性,不是纯学术问题,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最终指向“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提高质量。老百姓过去最关心的是“有学上”,现在要求“上好学”,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三是解决问题。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学的深度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1·改革新目|标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实际上蕴含着改革的“三大导向”。一是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即通过“三种文化”培育“三有新人”。三种文化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教育理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目标导向,规划课程内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问题导向。新课标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科学性、系统性。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语文教育是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能力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创新导向。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以文化人。将“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作为语文首要核心素养。第二,坚持素养为纲,任务驱动。将高中语文课标归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化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体现了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体化设计。第三,坚持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设计,统整三大主题。新课标既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又有中国特色。·教学新要求

2一是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增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二是提出包含四大板块的素养型目标;三是设计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四是制定作业设计、学业质量和评价考试等标准,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使评估|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有了具体参照。Part.2把握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发挥新课标的“风向标”作用新课标无疑是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助推器”,具有方向性指导引领作用,但最终要靠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来落实,而且关键在落实。新课标的实施不能只停留在专家解读或培训上,要真正变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实际行动才能奏效。如何用新课标的理念教好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信息载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一线教师既要关注新课标的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但也不要被名词术语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弄花了眼,更不要被什么“阶段性”“发展性”“情境性”“过程性”“整体性”冲昏头脑。语文就是语文,没有那么神秘和玄妙。要抓住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工具性、人文性有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也有了,就是成功的语文教育。·着重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语文教育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需要与时俱进|,不变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和淘汰。但语文教育还有“不变”的一面,那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任务。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能够熟练地听说读写。说到底是一种技术训练,这是以叶圣陶、夏丏尊、陈望道、黎锦熙、朱自清、吕叔湘、张志公、朱德熙、刘国正、于漪为代表的无数语文前辈,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试验得到的结论,就是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把语文课真正教成语文课。

4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要认真汲取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要本着教|人掌握工具的态度来教语文。明确这一点,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忘语文初心,牢记语文使命,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不至于像“墙头草”随风而偃。至于人文素养教育,要靠有机融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奏效,不能靠贴“标签”,更不宜“穿靴戴帽”。·守住语文教育的“根”和“魂”语文教育的“根”就是中国文化,“魂”就是中国精神。要守住“根”和“魂”,就离不开汉语汉字,就必须学好用好中国语文。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凡属|一国的国民,对于他本国固有的语言文字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修养,否则就不配做这一国的国民。”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教育意见书》中说“台湾的教育第一应该使新领土的人民从速学习日本语”,在台湾实行了50年的奴化教育。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大多数台湾人已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中国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本文档共12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2、此文档《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由用户(丹乡武阿哥)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 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音节日灵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裁前须认直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欧宝真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外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直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文档提供

发布者:丹乡武阿哥

上传时间:2023-08-29 22:45:24

认证主体:周**(个人认证)

IP归属:四川省 陈所

相关标签

文档提供

发布者:丹乡武阿哥

上传时间:2023-08-29 22:45:24

认证主体:周**(个人认证)

IP归属:四川省 陈所

相关标签